> 项目扶持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dhy  2016-08-03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项“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很想”占11.83%,“比较想21.73%,“一般”占17.45%,“不太想”占24.82%,“完全不想”占24.13%,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另外达到66.1%的农民工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想回乡。消息发布之后,在网上引起热议。

在很多人看来,城市里有更好的就业、教育、医疗,农民工似乎更应该愿意进城才对。然而近半数农民工不愿进城的客观现实,无疑是想告诉我们,城镇化的进程不会那么轻松。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是如果当下的城市生活,不能给来这里寻求生存和梦想的人们以希望,那么自然吸引不到那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如果当下的城市生活,依然要靠牺牲农民工个体和家庭的福利去为城市的发展而接盘,那么也自然会有一部分农民工身在城市想着乡村,想逃回他们的故乡。

农民工为什么不愿进城?是什么阻挡了他们的步伐?检视我们当下的城镇发展现状,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城市生活固然美好,但是他们够不着:房子买不起,户口落不下,学校不好上,工作一般般。在他们看来,按照城市财富和机会分配的格局,他们会很长时间、很大概率处于社会的底层,难以翻身。面对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那一处处充满春天气息的景区园林,他们很难生出主人翁的自豪感,他们很难拥有赏花的心。这些东西,都跟他们无关;他们在这里,找不到存在感。所以与其在城市里蜗居苟且,不如现实点,回归故乡的田野。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有近半数农民工不想进城,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工到了一定年龄就想回乡,也说明当下农村的发展比以往更有活力、更充满希望、更吸引人。健康的城乡关系就应该是彼此都充满活力、共融共生,如果农村发展毫无生机,城市发展可能会被拖后腿。

改革户籍制度、保障子女就读、加强就业保障……其实,近些年来,在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上,从中央政府到各线城市,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金,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生活仍然要付出更多劳动和忍耐。城市发展并不是“亲农民工”的。城镇化和农民进城,本应是一对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但现实是,城市并不那么包容。

钱穆先生曾说,“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步谁,谁也不须欣羡谁。”但是,城乡良性互动、包容发展的共生关系,并不会自然而然形成。在城乡博弈的过程中,农民并没有多少砝码。城市掌握太多主动,但是却吝于让步。这对于农民工来说,固然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福利去忍耐、去应付,才能实现他们的梦想。然而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只有更多有干劲的个体得到充分的回报,整个城市才能充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不能充分调动农民工积极性,不能给他们应有的回报,甚至在某些方面牺牲农民工的福利以换取发展,这样的城市发展节奏,影响自身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不说,更可能埋下发展的“原罪感”。尽管在城市生活的多数个体,并没有故意给农民工进城设置障碍的初衷,然而总体上城市给农民工的回应是并不那么友好。

城市发展和农民工之间的关系,也许可以拿古代家庭的婆媳关系来比喻。一个会成为这个家庭核心成员的陌生人来到你家里,给予她的,应该是一个拥抱,而不是呵斥排挤或压迫。“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只有彼此尊敬包容,仔细揣摩对方和整个家庭的发展需求,并以实际行动真诚对待每一个人,这个家庭才会是和谐的。所以,在促进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上,城市应该拿出更多善意的行动,别让这个能干的“小媳妇儿”跑了。从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到切实保障农民工就业、教育等机会,再到为解决他们住房、养老创造更好环境,只有给他们家的感觉,他们才会爱上这个城里的家,这个家才会更美好。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