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扶持 > 人物专访 > 人物专访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dyh  2016-05-06

  
 
  【国家扶持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求结构明显改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等方面。
 
  从数据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1978年相比,目前我国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脉络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
 
  从需求结构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对外开放程度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波动较大,需求结构不稳定。但随着经济实力提高,我们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幅增强。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可以看出,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6%、42.4%和18.0%。然而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把发展经济动力更多转向国内,注重扩大内需,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统计显示,2012年,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0%、47.1%和-2.1%。
 
  从区域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比1985年上升了8.3个百分点,而西部仅上升0.4个百分点,中部和东北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截至2012年,我国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2000年相比,都有了不同比例的提高。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更加协调的同时,我国城镇化率大幅上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城乡经济发展更协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迅速发展,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未来,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更加协调、可持续。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