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金扶持 > 补助资金 > 补助资金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dhy  2016-08-04
除了继续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撑住经济增长底线外,还要加大去产能力度,进一步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负来减少民间投资的门槛和限制,鼓励更多民间投资出现,借此来增强市场和企业的信心,稳定市场预期,以跨越“流动性陷阱”。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日前表示,从M1和M2货币剪刀差趋势看,中国企业已经出现“流动性陷阱”现象。

  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形成流动性陷阱  

  实际上,从去年10月份开始,M1与M2的增速差距便不断扩大。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6月末广义货币M2增速为11.8%,而M1的增速高达24.6%。二者的差值已经由去年10月的0.5个百分点,升至今年6月的12.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央行印钞票刺激经济,结果钱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而是以活期存款的形式趴在了企业账上。靠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并且不可持续。

  信贷的扩张并没有带来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比较去年上半年与今年上半年的多个经济数据可以发现,投资下滑应该是今年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占投资比重超过60%的民间投资大幅下滑,造成了重要的投资缺口。这使得稳增长的压力落在了国家财政以及本已杠杆高企的国企部门投资身上,上半年国企投资按年增速达到了23.5%。需要强调的是,民间投资增速是判断经济景气的关键指标,现在民间投资明显低迷,已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如果按此趋势下去,在全国投资中占比超过60%的民间投资的放缓必将会影响下半年的经济增长。

  导致民间投资下滑的原因远不止在于货币发行机制变化。比如来自政府和政策的问题阻碍了民间投资,国务院督察就发现,部分地方存在民间投资准入门槛过高的问题,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增长。另外,企业税费负担重、贷款难、贷款贵的老问题也影响了民间投资的增速。笔者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是当前经济生产中的投资回报率(无论是制造业还是业)低下。目前,中国经济进入转型调整新阶段,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市场环境偏紧,传统行业投资不旺,都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不强。这直接反映为上半年狭义货币(M1)大幅增长了24.6%,远高于广义货币(M2)11.8%的增幅。也就是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日前指出的,中国企业已经出现“流动性陷阱”现象。

  稳增长应该稳政策

  以上经济现象无疑会给下半年的中国经济走势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好在上半年经济增速已经达标,为下半年经济运行打下底子,也为经济政策留出了一定的回旋空间。对于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和政策走向,决策层已经通过组织多场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释放了信号:7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表示,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稳定宏观政策取向,加强相机调控和预调微调,积极防范和稳妥化解各类风险,通过促改革、调结构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在合理区间运行。

  从决策层的表态来看,稳增长依然成为下半年的工作重点,而稳增长关键在于稳预期,稳预期就要稳政策。在笔者看来,稳政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央行将依然保持实质性稳健货币政策。从5月份发表谈话算起,中央已多次表示持续放水绝非推动经济增长的长久之策,重申“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不采用大水漫灌的刺激政策的政策意图。如果短期内货币政策偏向降准甚至降息,等于向市场传递出与中央政策思路不一致的信息,让国内外更加认定中国的经济政策左右摇摆。这对稳定社会预期和改革政策落地无疑是十分不利的。事实上,目前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而近期压力也将对宽松货币政策形成约束,促使央行的货币政策更趋“中性稳健”。

  其次,下半年我国的财政政策肯定将更加积极,基建等相关投资有望进一步扩大规模。打破“流动性陷阱”的关键是加强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而不是仅仅在货币政策上打转。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不仅对于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来说必不可少,更是在发挥引导作用、创造更健康的投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在投资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要扩大有效投资、减轻对出口和经济的依赖,根本还是在于增强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切实降低民企的融资成本,降低行业门槛,减轻税费负担,实行市场化改革为民间投资和公共部门投资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只有这样,最终才能恢复实体经济的活力,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第三,稳增长的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增强政策成效,为市场提供信心支撑。未来要提振民间投资,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多项改革(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财税改革)。随着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不可避免要触及很多方面的利益,既包含国企,也牵扯很多政府和行业部门。在这样的环境中,民企要发展,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之前,恐怕很难期望民间投资会有明显回升。值得一提的是,从近期决策层一系列密集活动可以看出,中央在加紧摸底经济形势,为下半年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寻找更多依据。中国经济正处于大破之后向大立阶段过渡时期,未来6个月的政策成效非常关键,决定着经济在底部调整需要的时间。现阶段最重要的是稳定预期,同时要有明确的改革路径作为信心支撑。

  总之,除了继续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撑住经济增长底线外,还要加大去产能力度,进一步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负来减少民间投资的门槛和限制,鼓励更多民间投资出现,借此来增强市场和企业的信心,稳定市场预期,以跨越“流动性陷阱”。

  (周子勋,生于80年代初,湖南人,《中国经济时报》社评理论部编辑、评论员、记者。)

(责任编辑:DF070)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